★
|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就業指導 >> 德國大部分年輕人為何愛讀職教?
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考察團近日分別赴德國柏林和慕尼黑交流和培訓,目的是學習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經驗,推進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考察團訪問德國代表性的職業技術學校、應用技術大學以及工商業協會、職業培訓機構等,深入了解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情況、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職業培訓、校企合作等。
大部分年輕人讀職業教育,免收學費就業容易
德國把科學技術視為強國之本,向來以獨特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為榮,認為這種教育模式是保持其經濟穩健增長和年輕人高就業率的有力武器。
在德國,每年大約2/3的年輕人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經過嚴格的學習與培訓就業。這么多人不是選擇讀大學,而是讀職業教育,這與我國年輕人的選擇大不相同。崇尚技藝而不鄙薄職業教育是德國的社會風尚,在大眾心目中,接受職業教育并非是無可奈何的選擇,而是主動的追求。德國許多著名企業如西門子、奔馳、歐寶等,高層管理人士均為職業學校畢業,并以當過學徒為榮。
德國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全民認可,職業教育具有較高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政府把職業教育看作關系民族生存、經濟發展、國家振興的根本大計,不僅建有完備的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的法律體系,而且創設弘揚工匠精神的“匠人體制”。
德國相繼出臺《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促進法》《手工業條例》《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基本法》《培訓員資格條例》《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等,奠定職業教育作為國家基本教育制度的法律地位,對學校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學制長短、辦學條件、經費來源、教師資格、教師進修、考試辦法、管理制度等作了具體規定。德國人認為,技術和設備都是可以花錢買到的,發明技術和生產設備的人的素質才最為重要。按照德國職業教育法,“就業者必須先接受正規的職業教育”,不經過正規職業培訓,不準工作。
職業教育學生免收學費,由企業和國家共同承擔培養經費。企業與學員簽訂培訓合同,企業不僅承擔其企業的培訓費用,同時還給予學員培訓津貼。企業要承擔學員企業培訓設施與實踐課教師的費用,或者委托第三方跨企業培訓中心開展培訓并支付費用;而國家則為職業學校的正常運轉包括教職工提供經費。在德國企業看來,培訓費用的投入就是企業的一種投資。通過在企業的培訓,可以使未來的員工提前熟悉企業文化,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優秀的教師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前提。德國職業教育教師基本是終身制,享受公務員待遇,工作穩定,時間靈活。但成為一名教師確屬不易,如果19歲高中畢業取得畢業證書,要經過3到3.5年的職業培訓,再經過5年大學進行未來所教專業的專業學習,取得大學文憑,再實習兩年,同時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在30歲時獲得教師資格證,真正申請成為與州文化教育部門簽約的教師一般都為33到35歲。盡管時間長,但教師無論職業操守還是職業水平都較為優秀。
藍領技工薪水優厚,幾種教育隨意切換
據了解,技術工人薪水穩定優厚。一名剛畢業的大學本科白領平均年薪在3.2萬歐元,而德國藍領高級技工的平均年薪是3.5萬歐元,同時0到14級的技工分級,打開技工的職業上升通道。
德國構建完整開放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體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進修教育四大類,適合各種個性特長、學識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隨時分流,各類教育之間相互溝通,沒有死胡同,形成良性循環的人才成長鏈。
學生在幾種教育之間隨意切換。比如,在基礎教育結束后的每一個階段,學生都可以從普通學校轉入職業學校。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學生,也可以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文化課補習后進入高等院校學習,職業類博士與學術類博士并存。
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操作,文憑含金量高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現代職業教育的“象征”和“符號”,是一種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學生、以企業培訓為主、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培訓相結合、以實踐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行會扮演重要角色。
按照德國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加入相關行會,行會主要有工商業行會(共80家)和手工業行會(共56家)等。由行會、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同開發并實施培訓計劃,學生學習的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生產性實踐操作,確保教育內容與技能培訓同經濟技術發展、社會實際需求同步。
行會監控成員企業的培訓,如發現哪家企業不執行政府的框架計劃,培訓質量不高,行業協會就會收回培訓權。這在德國,算是很重的處罰。
行會組織考試委員會制訂考試大綱,負責對學生進行最終考核,學生必須通過行會組織的考試,方可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分為中間考核(培訓期滿18個月)和結業考核(筆試6小時,實操12小時)兩種,從考核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工種上的合格技工。德國的職業教育文憑考試與工作現場密切關聯,充分反映出勞動精神和技術技能應用水平,教育資格與職業獲得的緊密相連。這種教考真正分離的評價辦法和勞動力在取得就業資格上的高度標準化管理機制,使德國職業教育文憑有效、通用及不可缺少,成為歐美“雇主可以充分相信職業資格證書”。
企業在德國職業教育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和獨特優勢。
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對象,首先是企業的學徒,其次才是學校的學生。就是說,是企業將其員工派到學校或培訓機構接受培訓。
在辦學上,有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個培訓場所,都以實用為本位。
學生在職業學校主要接受理論教育和文化學習,在企業或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實踐培訓。學校所教的理論知識突出其實用性,并能在實踐中及時轉化使用。企業的施教場所既有裝備教學設備的實習車間,又有代表先進的技術水平的實際生產車間。企業設備的先進性和生產過程的完整性一直處在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這是學校的實訓場所和條件無法企及的。其中,普通課程大約占40%,專業課程大約占60%。學校的教學計劃和企業的培訓計劃緊密配合,協調發展。根據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課程設置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的理念,雙元的教學內容尤其是雙元制大學的教學內容圍繞著培養學生寬而深的理論基礎、廣而專的實踐經驗、工作技能、綜合技能、整體聯想的思維能力、團隊合作的行為能力進行。特別是普通課程,不僅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而且強調非專業素養的培養,包括事業心和責任感、交往合作能力、獨立的工作能力、系統的思維能力、跨專業的理解能力等。
啟示:
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
考察團認為,首先要從政策和法律層面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進入21世紀,重視職業教育在富民強國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球共識。一些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紛紛調整政策、制定法律,對擴大職業教育覆蓋面、構建職業教育體系、加大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加強技能培養和提升就業能力、加強校企合作、加強教師的培養和培訓以及特殊人群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監測與評估等提出許多新的路徑和舉措。我國從政策和法律方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框架、奠定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應成為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
考察團看到,德國職業教育從社會培訓到技能型的研究生教育,從社會培訓機構到雙元制大學,形成了一座四通八達、選擇面廣的立交橋,既滿足不同層次人群對接受職業教育的不同選擇要求,又滿足社會發展對不同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努力構建并形成普職融通、中高本銜接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二是學習德國“雙元制”,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是學以致用的“雙元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我省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使職業教育有利于學生就業,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我們要努力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行業企業作用,建立以就業為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委托培養、定向培養、“訂單式”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學校要積極推進校企合作。
三要主動瞄準市場,根據社會和市場需求調整舊專業、增設新專業。應面向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設置專業,將浙江產業結構和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作為確定專業體系主體框架的依據。德國 “雙元制”就是典型的學校與企業辦專業的例子。人才培養計劃也要依據就業崗位對人才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來設計。教學過程要有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參與,依據社會需求來辦學。
(《浙江職業技術教育通訊》雜志,原標題《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及其經驗——德國校企合作研修考察報告》,執筆人張建國、沈民權)
職業教育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